新闻动态 News
【峰会人物】张志荣:药物递释系统在新药研发中的作用与制剂创新策略
来源:药智网 发布时间:2017-08-02 2663 次浏览

  “据统计,在创新药研发过程中,56%的候选药物由于成药性存在问题(比如体内药代或毒性等问题)而研发失败,临床应用的药物当中,也有不少药物存在疗效发挥不佳或毒副作用较大的问题。”在谈到创新药研发时,张志荣教授这样说,“本人认为,这些问题的根源还是药物或候选药物分子性质存在某些缺陷(比如毒性大或稳定性差或透膜性不好等),近代发展的药物递释系统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和技术,也是制剂创新的最重要途径。”

  9月8日-10日,由药智网、中国药房杂志社联合主办的《2017中国医药创新高峰论坛•暨医药企业研发实力百强榜单发布》在重庆盛大启幕,我们特别邀请到了张志荣教授,给大家系统阐述药物递释系统在新药研发中的作用与制剂创新策略。

01.jpg

  张志荣教授

  博士生导师

  现任四川大学教授、靶向药物及释药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原华西药学院院长

  演讲题目:《药物递释系统在新药研发中的作用与制剂创新策略》


  报告大纲:

  1、创新药、改良新药研发关键问题、选题思路等介绍;

  2、药剂学领域新型药物递释系统及其新技术概述;

  3、新型药物递释系统及新技术在解决候选药物成药性问题中应用的实际案例分析;

  4、改善药物稳定性、水溶性、脂溶性、系统前代谢、体内分布(减毒增效)、半衰期、不良味道等等策略的国内外成功研发实例分析。


  张志荣教授,博士(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教授、靶向药物及释药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兼国家973计划健康科学领域专家咨询组专家,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暨药用辅料及药包材专委会主任,国家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专家委员会成员。

  张教授主要从事靶向释药系统以及中药新药研究。他在国内率先开展载药纳米粒研究,发现了2-氨基葡萄糖是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靶向基团并构建了系列肾靶向候选前药,之后又发现了N,N-二甲基胺是透过血脑屏障的导向基团并构建了系列脑靶向候选前药。以上研究成果之外,张教授还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Nature Communication、Cell Research、Biomaterials、J.Control.Rel.等SCI收录杂志130余篇);主编、副主编出版著作12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指导的博士生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1篇;主研、参研新药10余个,其中7个已投产上市,3个载入《中国药典》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基于多年对靶向释药系统的潜心研究,张教授在药物递释系统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也构建了自己独到的新药研发思想体系。9月8日-10日,在重庆召开的《2017中国医药创新高峰论坛•暨医药企业研发实力百强榜单发布》会上,张教授将从“创新药的来源、研发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和正确研发途径”、“改良新药的前景、选题思路和正确的研发途径”、“药剂学领域近代发展起来的各类新型药物递释系统及其新技术”等方面做分享报告。报告中,张教授还会以丰富的实际案例,阐述各类新型药物递释系统及其新技术在解决候选药物成药性问题中的应用,涉及化学修饰技术、微粒技术特别是纳米技术、微乳化技术等在改善候选药物分子性质乃至药代动力学性质中的应用。

  更值得期待的是,张教授将以国内外成功的研发实例,分别阐明改善药物稳定性、水溶性、脂溶性、系统前代谢、体内分布(减毒增效)、半衰期、不良味道等等的策略,分享给大家一系列制剂创新暨改良型新药的研发策略。


  这样的知识、技术分享盛宴,您期待吗?

  9月重庆,我们不见不散~